本世紀最長的日蝕在7/22登場,根據媒體的報導,在日全蝕的地區,動物都隨之瘋狂,分不清楚是黑夜還是白天,不知道該繼續覓食還是回巢休憩,直到天色逐漸轉亮時,大地才又恢復正常。太陽的短暫消失造成了環境的光線與動物內在生理時鐘不一致,讓牠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環境光線與內在生理時鐘是指引動物每日行為作息最重要的因素,兩者通常是同步協調的,當兩者不同步時便可能造成了行為上的混亂。
人類的高等智慧讓我們在日蝕發生之際仍能好整以暇,欣賞這世紀奇觀,但科技文明帶來的生活形態也讓我們常處在內在生理時鐘的運作與外在環境時間不協調的狀態下。這樣的生活形態會對我們的睡眠及身心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可以透過生理時鐘的運作原理來瞭解與說明
- 內在生理時鐘的運作
- 生理時鐘的韻律
- 光線與作息時間對生理時鐘的影響
- 個別差異
生理時鐘雖有其整體的特性,但還是有個別差異存在,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晚上的精神特別好,早上則精神萎靡;有些人則是屬於早起的鳥兒型,早上很有精神,晚上就精神不濟。生理時鐘的彈性也有個別差異,調整的難易因人而異。要熟悉自己的特性,安排最佳的生活作息方式。
愛迪生的發明照亮了科技文明的夜晚,網際網路的發展更讓人際間無遠弗屆,讓地球變平了,也因而失去了白天與晚上的分野。但我們體內的生理時鐘並沒有跟著更新,與幾千年前的人類可能沒有太大的差異,也不會因為週間與週末而產生不同的運作。想要有夜間優質的睡眠、白天充裕的精神,懂得自身生理時鐘的特性,順勢而為,維持生理時鐘的穩定性,是相當重要的,就像順風駕駛風帆一般,不需特別的努力便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