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321

本部落格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有
由台灣席夢思股份有限公司獨家贊助
並委託政大睡眠實驗室管理及執行

公告欄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今年度睡眠321部落格要搬家啦!!
新家也歡迎大家多來坐坐!!

新家連結


2012-06-29

「頂級睡眠,品味生活」- 健康睡眠講座

詳細活動訊息:請見

有多久沒睡個好覺了?!
閱讀部落格文章後還想多知道一點睡眠相關訊息?!
想聽聽心理師怎麼說?!!

        7/14(六) 下午2點~3點半
        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吳家碩心理師現場跟大家分享怎麼樣輕鬆享受一夜好眠~



吳心理師部落格相關文章:
『方糖理論』談「睡眠限制法」
『方糖理論』續談「白天過度補眠的影響」
【無法飽足的睡眠】—白天嗜睡的哀歌

2012-06-25

夜驚(2):半夜孩子的驚聲尖叫─預防與對應


文/中崙諮商中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周舒翎 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小編
圖/Hannah Chen
看過夜驚(1):半夜孩子的驚聲尖叫─案例與成因 的爸媽們,請接著繼續往下看看臨床心理師周舒翎提供的「收驚」大法吧!

平時睡眠保健指南:
1.   充足的睡眠、規律作息:如果小朋友白天太累、睡眠趨力太強,將會容易導致夜晚的深層睡眠太深、太長,而讓轉換睡眠階段出現夜驚的混沌狀態;所以要確保孩子在白天及夜間的睡眠是足夠的。小於56歲的孩子有時仍需午睡,大人們要幫忙規劃適當的作息以利充足的睡眠,同時也穩定生理時鐘的運作。
2.   夜晚的干擾要減少:減少孩子要抱抱、餵奶、奶嘴或沒有某些東西他自己無法入睡的干擾。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可以在開始睡前儀式 這個階段前,就讓小朋友可以獨立入睡。
3.   保護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會走路、起床,則在房間加裝不易他外出的裝置,在他可能經過的路上保持淨空整齊,由上舖換成下舖睡,在他搆不到的地方加上鎖,或是如果真的開了門會有警報的鈴聲等,來確保孩子的睡眠安全。
 4.  漸進式肌肉放鬆:過往的研究發現,若是對7歲以上的孩童做漸進式肌肉放鬆 ,將可以減少混沌狀態的發生頻率;也就是在睡前,父母跟著孩子一起將身體肌肉一塊塊的放鬆下來,讓小朋友和大人都能做好睡前的準備。

半夜發作怎麼辨:
1.   什麼都不要做,要淡定:因為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幫助(這不是在開玩笑喔)。只要走完夜驚的循環、到了一定的時間後,它就會自然地停息,然後孩子會想打個哈欠,再倒頭入睡。這時他已進入半睡眠狀態,爸媽也無需讓他清醒,只要蓋上被子,輕輕拍拍他,讓他再進入睡眠狀態即可。如果小朋友的夜驚是會大動作的尖叫,那麼要記著保護他的安全,不讓他撞傷,但不需過度抱住他或搖醒他,父母也要小心自己的安全(我自己就曾被抓傷臉)
2.   發作前15~30分鐘拍拍他,或把他搖醒:如果孩子發作的時間很規律、可預測,那在他可能會發作的時間前15~30分鐘輕輕拍拍他,讓他由深度睡眠提早轉換到淺層睡眠,或是溫柔地搖醒他!因為這種部份覺醒的狀況多發生在入睡後1~3小時,所以在差不多的時間輕拍他,大多可以避免夜驚。

6歲後就減少了:
夜驚是許多孩子常見的睡眠困擾,但大人們卻不見得知道該如何處理。它不需收驚吃符水,因為白天的驚嚇與夜驚無關;要注意的是減少小朋友在夜間睡眠階段轉換時期的外界干擾,還有大人要在夜驚發作時保持淡定。夜驚的狀況大多會在孩子在6歲後減少,而通常在6歲前做一些行為和作息治療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如果小朋友年紀漸長,夜驚出現的情況較嚴重及頻繁,爸媽們才需開始考慮更進一步地尋求醫師協助和用藥喔!

2012-06-19

321夜驚(1):半夜孩子的驚聲尖叫─案例與成因


文/中崙諮商中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周舒翎 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小編
圖/Hannah Chen
元元在白天是個可愛的2歲小男孩,但到了半夜,他卻變成驚聲尖叫讓人心疼又害怕的可怕小男孩。即使每天都被媽媽準時地在晚上9:30哄睡,元元卻總是會在父母要上床的12點整開始歇斯底里地大哭,完全沒有辨法被安撫及溝通。媽媽心疼的抱著、搖著、叫著,都沒有辨法讓這樣的大哭停止;有時過了1015分鐘,元元會突然像是沒事發生似的又安然睡下,有時卻又在止住哭泣後就這樣要玩要吃的直到早晨,只留一身大汗又掛著黑眼圈的爸媽,煩惱著隔天是否改找哪位師父來收收驚

以下,321小編請來了同樣是師字輩的周舒翎臨床心理師,跟大家談談怎麼收這個夜驚!

夜驚不是做惡夢
有的小朋友會在入睡後1~3小時突然醒來,開始無意識地尖叫、哭喊,完全不理會父母的安撫或搖醒。這種用力哭喊(或掙扎地動來動去,甚至走動)的狀況在幾分鐘之後會自動停止,接著就像是沒事一般,小朋友會再度安然入睡。如果,你的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它可能就是常出現在兒童睡眠中的夜驚sleep terror)。

夜驚並不是發生在做夢期,所以它與夢魘(nightmare)不同,不是因為做了惡夢感到害怕而醒來哭泣;如果是夢魘的話,大多會知道自己是因為做夢的關係而醒來,隔天也還會記得自己做惡夢沒睡好。但患有夜驚的小朋友不同,他們就算經過了一夜的哭喊吵鬧,隔天卻完全不會記得發生過什麼事,仍然開心地起床迎接美麗的早晨。
有些人會以為夜驚是因為白天嚇到,導致睡前太興奮而讓小朋友做惡夢哭鬧;但這種混沌狀態confusional events)其實是因為小朋友在從深度睡眠轉換至淺層睡眠時,發生了所謂的部份覺醒(partial wakings),才產生了夜驚。

了解夜驚的成因後,爸媽們可以接著看下一篇來學習如何避免這種半夜的混沌狀態發生,以及發生時又該如何因應囉!

請讓我們下週繼續收看:夜驚(2):半夜孩子的驚聲尖叫─預防與對

2012-06-11

輪班班表有學問~晚安,憂鬱的班表

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詹雅雯心理師
編輯/321小編
圖/Hannah Chen


在台灣,最大的幸福之一莫過於半夜2點肚子餓了還可以去便利超商覓食或是叫速食外送了。如果你也身為帶動台灣經濟奇蹟的輪班族群之一(小編在此要深深一鞠躬),那麼作為輪班勞動人口,與時差奮戰,是職場中最重要的挑戰:你必須反覆經歷要睡的時間點睡不著,還得保持清醒工作時卻疲憊不堪的窘境。事實上,想避免過勞或要快速調整好時差並非難事,只要好好掌握下列三項原則,肯定有助於降低輪班工作的痛苦指數。想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和睡眠、揮別那令人憂鬱的班表的話,請客倌接著看下去
   
1.       班表順時針排  時差容易調
我們內在生理時鐘的一天比24小時略長,所以晚睡比早睡容易[1]。基於這樣的生理特性,安排班表上應順時排班,如早班è早班è晚班è晚班è大夜班è大夜班,才不用花費太大的力氣和生理時鐘搏鬥。

2.       大夜不過三  永保精神續航力
下大夜後,很多人往往一回家倒頭就睡,但白天的睡眠環境干擾多,甚至得處理各種生活雜務 (跑銀行、到郵局領信件或是洗衣等家務),所以白天的睡眠量和品質通常都相對的比較差。若白天未能獲得完善的休息,夜間工作時的精神狀態必將受影響。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大夜持續至第4天的意外發生率較大夜第1天高出6[2],顯示持續的大夜輪班卻未能獲得充足休息,不僅精神疲累,甚至可能帶來不堪設想的工安意外。

3.       休假作息要注意  時差不煩你
輪班休假期間,許多人為配合家人得調整其生理時鐘作息,讓原本運作規律的生理時鐘再度脫軌。為了避免休假結束時,必須經歷內外生理時鐘不協調的困擾,如果能在假期結束前1-2天依據即將到來的班表安排作息,會讓回到工作崗位的你更有元氣喔!
     
1:晚點去睡容易睡著,但早點去睡容易睡不著,請參閱 睡與醒的韻律:生
2Folkard, S., & Tucker, P. (2003). Shift work, safety and productivity. Occupational Medicine, 53(2), 95-101.

2012-06-04

新手爸媽怎麼睡?

文/宋鈺宸 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小編
圖/Hannah Chen


約莫在一年半前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朋友C君生下了第一個可愛的女兒。女兒是C君與老公心頭之寶,但總是在半夜醒來哭鬧,吵的C君無法入睡、老公還不得不去買了耳塞才能為了隔天的工作稍事休息,有時驚天動地的哭聲也讓鄰居抱怨連連。為了讓小女兒入睡,夫妻倆無所不用其極地試了各種方法,還跑去收驚作法,但小朋友的睡眠情況卻不見好轉,而夫妻之間也常為了小朋友不肯入睡影響作息而爭吵不休;C君甚至因而得了輕微的躁鬱症,懷疑家中是否有「不乾淨」的東西而常常心神不寧、焦躁不安。

睡眠321小編採訪了鈺宸心理師來給各位新手爸媽一點小撇步。鈺宸心理師表示由於新生兒大多需要至少12個月的時間才能慢慢培養成日作夜息的規律,在這期間如何讓寶寶和父母都睡個好覺可依照以下建議嘗試:

1.       開始建立寶寶規律的作息
父母的睡眠與剛出生的寶寶有密切的關係,幫助寶寶逐步建立規律作息可以讓新手父母獲得足夠休息的時間。新生兒每天約1620小時的睡眠時間,可能會睡2~3小時就醒來,這樣的作息型態分別散佈在白天與夜晚,父母可試著瞭解新生兒想要睡覺的訊息(例如:揉眼睛、不安地哭泣),這時可將他放在昏暗燈光的床上,安撫他入睡;在白天時建立規律的餵食與清醒時間,到了夜晚將燈光調暗並建立睡前儀式行為。如此,寶寶出生後幾週至3個月後便會漸漸學習白天-夜晚的作息規律性,也讓新手父母休息與睡眠品質增加。(請參考給新手媽媽的母親節小禮物 ~寶貝快快睡小撇步)
2. 配合寶寶的作息
瞭解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後,新手父母的作息時間也需配合寶寶調整。避免媽媽產後睡眠剝奪的關鍵在於「寶寶睡眠的時間,媽媽也跟著寶寶一起睡」,讓自己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恢復體力,來照顧下個階段清醒的寶寶。
3. 學習側躺親餵母奶
剛出生的寶寶半夜仍有喝奶的需求,因此讓許多新手媽媽無法好好一覺到天亮。因此,減少半夜起來準備的時間,可增加父母更多的休息時間,學習躺著親餵母乳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寶寶可以滿足喝奶的需求,媽媽也可以利用這時間稍微闔眼休息。
4. 家人協助,分工合作
從懷孕到寶寶誕生,新手父母的生活不斷在改變。寶寶即將出生前,便可與伴侶、家人討論如何因應睡眠剝奪的狀況,讓另一半與家人成為媽媽強而有力的後盾。當媽媽產後需要休息時間時,讓另一半與家人一起幫忙照顧寶寶,若是母乳的媽媽,可先將母乳儲備在瓶子裡,讓伴侶與家人協助餵奶,將照顧寶寶的責任由家人一起分擔,可讓新手媽媽有更多、完整的休息時間,心情也保持愉悅。

除了各種民間療法以外,小編在這裡希望各位讀者都能和C君一起建立起小朋友正確的睡眠習慣,才是讓家庭幸福美滿的小秘訣喔!(啾咪 >_0)
Ps. 歡迎留言討論喔~

##EasyReadMore##